这是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写的一篇小分享文章,原地址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BSGcVlpcfeBAxGC9DXABQ 。
个人简介
何睿,男,曾任2016级翻译学院翻译专业2班团支部书记、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百年讲堂六届一任总负责人,现实习于珠海市人民医院(暨南大学附属医院)院长办公室。同时为多家翻译公司签约兼职译员,参与十万字以上级别翻译项目一项,五万字以上级别翻译项目八项,主攻技术翻译和商务翻译。
实战笔译字数50万字以上,商务会议口译近二十场。发表国际刊物论文两篇、国内普刊论文两篇、核心期刊论文已接受投稿待发一篇。拿到庞培法布拉大学、兰卡斯特大学、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等多所院校录取通知,预备前往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攻读理论与应用语言学(计算语言学)硕士学位。
“译”以贯之,初心不忘
在大学的第一堂语音课上,当老师提到翻院师兄师姐们走上同传岗位,不觉心驰神往;在大一下的笔译工作坊中,初次接触文学翻译,翻译之美与艰辛让我喜欢上了这一学科。遂开始了在翻译这条路上的前行与探索,翻译也成为了本科四年最重要的关键词。
回顾四年,翻译带给我的,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经验的积累,更重要的,是开阔的眼界和全面的能力。作为译员,很难预测到下一个项目,会是来自哪一行业、哪一领域。如果不是因为翻译,作为一个大学转读文科的学生,我很难接触到氢安全工程、人体睡眠、金融科技、创业投资、五金家具、医药制造、航海材料、军事条令等行业知识,更不会有幸参与到数个实习实践项目之中,切身体会翻译行业、外贸行业、展会行业、以及医疗公卫行业的从业感受。
我做翻译的初心就是想看看学校之外的风景,想知道翻译练习之外,真正翻译实战中的感受。而翻译也真的让我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景色,也促成了我目前对未来的决定和计划。
立足实践,不负韶华
“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学到的东西,不能停留在书本上,不能只装在脑袋里,应该落实到行动上,做到知行合一、以知促行、以行求知。学院也鼓励我们参与翻译实践,以实践促进学习、反馈学习。
在本科四年,感谢学院的帮助、老师的支持与前辈的错爱,能有幸参与到一些项目和比赛中,去实实在在地感受什么是翻译,以及更重要的,去感受什么是工作。无论是在百年讲堂的讲座上,还是在峰会展会的会务现场,无论是在图书馆与寝室对着电脑完成笔译,还是在桌前展中以口译协助交流,我都尽最大努力用心感受工作与学习的巨大差别,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习惯,提升办事效率与服务意识,做到多能力、多维度、多领域多元发展,形成自己的技能树与履历书。让自己不仅具备的不仅仅是求职时的竞争力,更能初步具备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执行力与效率。
学科交叉,学术初探
选择翻译专业,本是因为理科班呆了快十年,对数学和物理稍感厌倦,但实际选择了纯文科专业之后,又会觉得文科实际并不适合自己。这一想法促使我在翻译之初就决定要走技术翻译的路线,运用自己的理工科思维去完成技术类翻译。也有幸遇到愿意帮助我的众多老师和前辈,接触到了IT、医药、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翻译材料,并且了解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学科,最终促成我在硕士阶段选择修读计算语言学方向。
不过,交叉学科的学习并不容易。我最开始是从统计出发,尝试在建立词表、完成标注后,借助统计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。但因本科阶段未参加高数和概率论课程,在进行统计时感觉甚为艰难,只好先放下项目,拿起书本和课程视频,尝试打破数学壁垒。而在机器翻译的学习中,不仅要巩固语言学基础,打好语音、音系、词汇、语义等学科基础,也要掌握编程技能,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知识,还需要对认知科学、神经科学等学科有所了解涉猎。自学过程,实在艰难,大部头的学术专著、晦涩难懂的经典论文、难以攻克的技术壁垒等等障碍,时常令人想放弃,想就此丢开、不管不顾。但学习完成后,也会有浓浓的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“胆子要大,但步子要稳”。探索交叉学科,是一次挺需要勇气的尝试,要学习两个学科的知识,还要能把它们有机结合、内化为自身积累。我也因此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进修,期冀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能技能再学习、知识再积累、能力再提高,让自己在学术道路上有更加坚实的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。
奋楫扬帆,再次出发
在翻院的旅程,有成长、有机遇、有乐趣,更有挑战、有挫折、有缺憾。回首过去的四年,对老师、对同学、对前辈,有说不完的感谢,也有道不尽的不舍。我也即将带上这些不舍与错爱,迈上新的征程。
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这是楚地吴都代代相承的开创精神;忠信笃敬,学贯中西,这是暨大翻院在四年内教会我要始终秉承的信念。无论是前往异国他乡,踏上求学的漫漫长路;还是暂时留守故土,在离开前多多感受祖国的山河与力量,这些精神和信念都会促使我在大好时光中求真学问,练真本领,以期在未来更好为国争光、为民造福。
习总书记指出,现在,青春用来奋斗的,将来,青春是用来回忆的。我深以为然,也借用这一金句作为文章结尾与各位共勉。愿我们的未来,不负青春、不负使命、不负韶华!